在河南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近年来,河南非遗传承发展新画卷正逐渐展开,让我们一探究竟。 1. **非遗传承的创新之举** 河南非遗传承者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例如,汴绣、豫剧、少林武术等传统艺术形式,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意,使这些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2. **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非遗传承者们通过各种方式,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将汴绣技艺应用于现代服装、家居装饰等领域,让非遗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展现和传承。同时,通过网络平台,非遗传承者们分享技艺、展示作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3. **非遗教育的普及** 河南各地积极开展非遗教育活动,将非遗文化带入校园,让学生们从小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通过非遗课程、非遗体验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非遗传承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 4. **非遗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需求的增加,非遗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河南各地积极推动非遗产业化,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等方式,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例如,建立非遗产业园区、开展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等,为非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5. **非遗传承的社会责任** 非遗传承者们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非遗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河南非遗的独特魅力,提升河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河南非遗传承发展新画卷正逐渐展开,非遗文化在创新、融合、教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让我们共同期待,河南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豫”见非遗传承发展新画卷

“豫”见非遗:河南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画卷 非遗 河南省 洛阳市 第1张

人民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

威风凛凛的武士、体态丰盈的仕女、身姿矫健的骏马……在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暑期研学热仍在持续,色彩明丽、俏皮灵动的各式唐三彩成品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广泛欢迎。

唐三彩,又名“唐彩色釉陶器”,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其中以黄、绿、褐三种颜色为基本色调,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如今,学生不仅能在研学过程中了解唐三彩的发展历史,还能深入生产车间,从各个环节感受三彩制作,近距离地观看老师傅们开窑,感受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

洛阳文脉源远流长,诸多非遗项目成为传播河洛文化的一张“金质名片”。洛阳市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多种跨界融合新模式,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无限可能。

据介绍,洛阳洛邑古城景区已进驻2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游客在体验非遗的同时,能更直观地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栾川县通过“民宿+非遗”发展路径,在重渡沟景区打造非遗主题民宿,既丰富了民宿文化内涵,也能增强游客文化体验。

“豫”见非遗:河南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画卷 非遗 河南省 洛阳市 第3张小朋友们在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石山村体验唐三彩素胎施釉技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河南是非遗资源大省,截至目前,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项、省级1030项。近年来,河南通过持续发展非遗工坊,非遗产业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不断显现,不仅保护、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在助力百姓增收致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河南有非遗工坊(含非遗扶贫工坊)213个,其中有64个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河南有5个入选。

其中,“非遗点亮计划”是河南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独有经验。自2021年起,河南省连续三年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引入优质团队和全国高校走进省内的乡村、古镇和景区,挖掘和运用当地非遗资源,共落地140个非遗空间、149项非遗文创,探索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河南经验”。

此外,河南还连续多年举办“非遗购物节”,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的活动覆盖超2000家非遗店铺,销售额突破1亿元。

“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已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如今,行走河南,无论是风景名胜或是城市街区,市民和游客“拥抱”非遗的机会大大增加。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非遗源于生活,“出圈”亦是回归,河南将持续做好非遗的挖掘、保护、展示和传播,推动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当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发布于:北京